成语“一国三公”出自哪里?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?

成语查询

输入需要查询的成语:

成语“一国三公”出自哪里?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?

成语“一国三公”出自哪里?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?

【一国三公的成语出处】

先秦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

释义:

公:君主。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。后泛指令出多门,事权不统一。

【一国三公的历史故事】

春秋初,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,成为一个大国。有一年,晋献公在战争中夺得美女骊姬,带回去立为夫人。不久,骊姬生了个儿子,取名奚齐。 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。她既年轻美貌,又善于献媚,晋献公对她宠爱无比,竞想废去太子申生,改立奚齐为太子。这本是骊姬的心愿,但她顾忌群臣不服。又故作姿态,劝献公不要再行废立。这样,献公更宠爱她了。

骊姬还有一个顾忌。那就是太子申生与他两个异母兄长重耳、夷吾关系亲密。于是,她暗中和献公的宠臣梁王、东关王等密谋,离间这三位公子,最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。经过多次商议,他们决定先设法使三公子离开献公身边,疏远他们父子间的感情。梁王和东关王向献公进言说,让太子去坐镇先君宗庙所在地的曲沃,而让重耳、夷吾两位公子分别去坐镇边疆要地蒲和屈。这样,国君居中指挥,三公子分守重镇,国上万元一失。 经不起两人如簧之舌的巧辩,献公终于同意这样做。

晋国国君晋献公给大夫士下命令,让他在蒲地、屈地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城池。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,就向父亲告发了士。晋献公把士找来,当面问道:“你为啥那么粗心,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?”士回答说:“我听人讲,没有原因而犯愁的人,忧愁必定会来;没有战事而筑城,城一定会被贼寇利用。现在我接受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城,如果修得不坚固,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;如果修得坚固,只怕会为敌寇提供阵地,又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。“我一旦失去了对君主的忠诚和恭敬,还怎么为君主做事呢?《诗经》上说,用贤德来安定国家,则子孙后代才能像城那样坚固。我看三年之后,说不定在那里要发生战争呢!”士回到家里,写了一首诗哀叹这件事,诗中说: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,多得像茸毛一般;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,让我听谁的才好?

后来,晋献公对重耳厌烦起来,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带兵去蒲地讨伐重耳。重耳见势不妙,飞快地越墙而逃,投奔狄国去了。

成语大全
成语大全
成语字典
按拼音首字母划分